上周和某电商运营总监聊天,他说了句扎心的话:“我们团队花了100万做直播推广,结果卖不动的原因居然是——采购选了款‘看起来好看但不好用’的洗脸巾。”
这不是个例。某零售连锁品牌曾做过统计:选品失误导致的销售损失,占比高达35%;而优秀的采购师选对一款产品,能让单店销量提升20%-50%。
本质上,采购师的工作不是“买便宜的货”,而是“买能卖出去的货”。他们是连接“市场需求”与“供应链”的桥梁,选品的精准度直接决定了销售的天花板。
错误做法:凭经验选品(“我觉得这个款式会火”)、跟风选品(“别人卖得好我就进”)。
正确做法:画一张“用户痛点地图”,用数据和场景定位需求。
案例:某美妆采购师的“痛点挖掘法”
第一步:蹲点:在屈臣氏门口观察3天,记录用户的“皱眉瞬间”——比如“翻了5分钟货架,最后放下了某款面膜”“问店员‘有没有不黏腻的精华’”。
第二步:扒评论:爬取1000条天猫面膜评论,提取高频痛点:“黏糊糊的,夏天用不了”(占比42%)、“精华太少,敷10分钟就干了”(占比28%)。
第三步:选品:锁定“清爽型面膜”类目,选了一款“精华液是凝露质地、膜布薄如蝉翼”的产品,结果上线1周销量破10万,评论区全是“终于找到夏天能用的面膜了”。
销售增长的隐形杀手:缺货。某跨境电商品牌曾因为供应商延迟交货,导致一款爆品断货3天,直接损失了15万销售额。
采购师的解决方案:和供应商谈“弹性交付协议”——比如:
常规订单:7天交货;
爆品追加订单:24小时内优先生产;
备用供应商:针对核心产品,找2家备用工厂,确保断货时能快速补仓。
案例:某服装采购师的“双供应商策略”
去年秋天,某款卫衣突然爆火(因为明星同款),原供应商产能不足,采购师立刻启动备用供应商,2天内完成了5000件追加订单,避免了断货。结果这款卫衣的总销量比预期多了30%。
错误做法:“上个月卖了1000件,这个月就进1200件”。
正确做法:建立“销售预测模型”,结合3类数据:
历史数据:过去6个月的销量、复购率、退货率;
市场数据:行业趋势(比如“秋天卫衣销量增长35%”)、竞争对手销量(比如“某竞品的同款卫衣月销5000件”);
用户数据:会员画像(比如“18-25岁女性占比60%”)、搜索关键词(比如“秋天穿的薄卫衣”搜索量增长200%)。
案例:某零售采购师的“三数据法”
他负责的是家居类目,通过分析:
历史数据:去年秋天“法兰绒毯子”销量增长40%;
市场数据:今年“轻暖家居”趋势明显,搜索量增长150%;
用户数据:会员中“租房党”占比55%,需要“易收纳”的毯子。
于是他选了一款“可折叠成枕头的法兰绒毯子”,结果上线3天销量破2万,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%。
错误认知:采购师的工作是“把货买回来”,销售的工作是“把货卖出去”。
正确认知:采购师要和销售团队“协同作战”——比如:
每周参加销售例会,了解“哪些产品卖得好?为什么?”“哪些产品卖不动?问题在哪里?”;
和销售一起做“产品培训”:比如给导购讲“这款面膜的核心卖点是‘清爽不黏腻’,针对夏天的用户痛点”;
收集销售反馈,优化选品:比如销售说“用户觉得这款口红的包装太丑”,采购师就和供应商沟通,换了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包装,结果销量增长了25%。
案例:某母婴采购师的“销售协同法”
她负责的是婴儿纸尿裤类目,每周都会和母婴店的导购聊天,了解用户反馈。有一次,导购说“很多妈妈反映,晚上用的纸尿裤不够透气,宝宝容易红屁股”,她立刻找供应商调整了纸尿裤的透气层,结果这款纸尿裤的复购率从30%提升到了50%。
优秀的采购师不是“后勤人员”,而是“销售前端的谋士”。他们需要具备3种思维:
用户思维:站在用户的角度选品(比如“我是妈妈,我会买这款纸尿裤吗?”);
销售思维:想“这款产品怎么卖?”(比如“直播时怎么讲它的卖点?”“线下店怎么陈列?”);
风险思维:想“这款产品卖不动怎么办?”(比如“有没有退换货政策?”“能不能做促销?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