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去杭州出差,路过一家开了5年的家居店,老板拉着我叹气:“我们今年进了一批网红藤编椅,小红书上全是种草笔记,结果摆了3个月,只卖了8把。倒是门口堆着的‘丑丑’塑料凳,每天能卖20个!”
我翻了翻他们的采购清单,发现问题出在**“选品的底层逻辑”**——老板选藤编椅是因为“自己觉得好看”,而塑料凳卖得好,是因为它解决了“小区阿姨跳广场舞需要便携座椅”的场景需求。
这不是个例。某母婴店之前卖高端进口奶粉,强调“欧洲奶源”,结果销量一直上不去;直到一位销售增长采购师来了,蹲点3天发现:妈妈们买奶粉时,最常问的是“有没有带刻度的罐?冲奶太麻烦了”。后来他们选了一款带刻度的国产奶粉,结果月销量从120罐涨到360罐,翻了3倍。
困境:杭州某母婴店高端奶粉月销量120罐,库存积压1500罐,老板快急哭了。
转折点:销售增长采购师李姐蹲点门店3天,记录了12位妈妈的购物流程——其中8位会翻奶粉罐背面看“冲调说明”,5位会问店员“有没有更方便的冲奶方法”。
执行细节:
找供应商定制“带刻度的奶粉罐”(罐身有清晰的“100ml水+2勺奶粉”刻度);
和本地母婴博主合作拍“10秒冲奶粉”视频(用这款罐演示,配文“妈妈们的救星!再也不用找量杯了”);
门店设置“冲奶体验区”,让妈妈们现场试用来的奶粉罐。
成果:1个月后,这款奶粉销量涨到360罐,占门店奶粉总销量的60%,用户留言“终于有懂我们的奶粉了!”
某淘宝服装店铺之前主打“修身款连衣裙”,销量一直徘徊在每月500件。销售增长采购师分析数据发现:“大码女装”的搜索量月增长30%,但店铺里只有2款大码款式,库存还不足。
执行细节:
紧急联系供应商,采购10款大码连衣裙(重点选“遮肚子”“显腿长”的款式);
在详情页加“大码用户真实试穿图”(配文“160斤穿也好看!”);
开直播让大码模特试穿,讲解“如何选适合自己的大码裙”。
成果:3个月后,大码连衣裙销量占比从15%涨到40%,店铺总销量翻了1.5倍。
我采访了10位优秀的销售增长采购师,总结出他们常用的**“销售增长选品三引擎”**,普通人也能直接抄作业:
执行步骤:
列清单:写出用户使用你产品的3个核心场景(比如“妈妈冲奶粉”“阿姨跳广场舞”“上班族午休吃饭”);
蹲点观察:连续3天在场景里记录用户的“犹豫瞬间”(比如妈妈翻奶粉罐背面、阿姨找地方放座椅);
访谈验证:找3个用户问“这个场景里,你最麻烦的是什么?”(比如“冲奶粉要找量杯,太麻烦了”)。
避坑提示:不要问“你想要什么”,要问“你遇到了什么麻烦”——用户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但知道自己讨厌什么。
执行步骤:
找工具:用生意参谋、飞瓜数据等工具,分析你产品的“用户评论关键词”(比如“冲调方便”“大码”“便携”);
看趋势:找出“增长最快的关键词”(比如“大码女装”搜索量月增30%);
测款:先小批量采购1-2款符合关键词的产品,用“试销链接”测试销量(比如淘宝的“新品试销”功能)。
避坑提示:不要盲目追“爆款”,要追“有增长趋势的细分需求”——爆款可能已经饱和,而细分需求才有机会。
执行步骤:
列竞品:找出你行业里的3个主要竞品(比如母婴店的“某进口奶粉”“某国产奶粉”);
找空白:分析竞品的“用户差评”(比如“某进口奶粉没有刻度,冲奶麻烦”);
补空白:选能解决竞品差评的产品(比如“带刻度的奶粉罐”)。
避坑提示:不要和竞品“拼价格”,要和竞品“拼差异”——价格战会让你赚不到钱,而差异会让你成为“唯一”。
很多老板觉得“采购就是花钱”,但销售增长采购师告诉你:采购是连接“用户需求”和“产品销售”的桥梁。
就像那位母婴店老板说的:“以前我选产品只看‘利润高不高’,现在我学会了看‘用户需要不需要’。原来采购不是‘买东西’,而是‘买用户的需求’。”
在存量市场里,“卖更多产品”不如“卖对产品”。销售增长采购师的价值,就是帮你把“用户的麻烦”变成“你的销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