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和做了5年跨境选品的老张吃饭,他拍着桌子说:“现在面试选品岗,HR第一句话不是‘你选过什么爆品’,而是‘有选品采购师认证吗?’”
这句话像颗炸弹,炸醒了在场的几个老采购——我们这代人做选品,靠的是“跑市场、问渠道、凭直觉”,但现在的年轻人,手里拿着认证证书,开口就是“场景-痛点-数据”三角模型,闭口就是“供应链协同效率”。
更扎心的是,老张公司最近招了个95后选品助理,因为有认证,薪资比同期入职的同事高20%。HR说:“认证不是加分项,是‘能系统解决问题’的证明。”
困境:深圳某跨境电商公司的选品采购师小李,去年选了一款“折叠手机支架”,凭感觉认为“便携性强”会卖爆,结果因为没考虑“海外用户更看重材质安全性”,库存积压了100万。
转折点:小李报名了选品采购师认证培训,学到了“选品决策树”工具——从“市场趋势、用户需求、供应链能力”三个维度量化评估产品。
执行细节:
用谷歌趋势查“折叠手机支架”的搜索量,发现近3个月增长28%(市场趋势达标);
爬取亚马逊评论,发现“材质是否环保”是用户最关心的痛点(用户需求达标);
找供应商要了材质检测报告,确认符合欧盟ROHS标准(供应链能力达标)。
成果:今年选的“环保折叠支架”,上线1个月就成了类目前10,爆品率比去年提升了30%。
困境:杭州某美妆公司的采购主管王姐,之前拿化妆品原料靠“老供应商关系”,价格一直降不下来,老板总说“你这采购成本太高了”。
转折点:王姐考了选品采购师认证,学会了“供应商谈判矩阵”——根据“资质、价格、交货期”给供应商打分,制定差异化谈判策略。
执行细节:
把现有供应商分成“核心供应商(得分≥80)”“备选供应商(60-80)”“淘汰供应商(<60)”;
对核心供应商,用“长期合作”换“价格下降10%”;
对备选供应商,用“批量订单”换“免费样品”和“优先交货”。
成果:原料采购成本下降了20%,老板专门在例会上表扬了她。
选品采购师认证不是“花钱买证”,而是**将“碎片化经验”转化为“系统化方法论”**的过程。根据认证教材,核心工具包括:
工具说明:从“市场趋势、用户需求、供应链能力”三个维度,一步步筛选产品,每一步都有量化指标。
执行清单:
第一步:查市场趋势——用阿里指数/谷歌趋势,选“近3个月搜索量增长≥25%”的品类;
第二步:挖用户需求——爬取京东/小红书评论,选“提到≥100次的痛点”(如“敏感肌能用”“性价比高”);
第三步:验供应链能力——要供应商提供“材质检测报告、生产周期表”,确认“能按时交货且符合标准”。
工具说明:把供应商分为“战略型、伙伴型、交易型、维持型”,不同类型用不同管理方式。
执行清单:
战略型供应商(如核心原料供应商):建立“高层对接机制”,共同研发新品;
伙伴型供应商(如长期合作的包装厂):定期召开“供需协调会”,调整生产计划;
交易型供应商(如临时采购的小配件厂):用“电商平台”比价,降低采购成本。
有人说:“选品采购是个‘吃经验的活’,认证没用。”但事实是——
跨境电商行业:有认证的选品采购师,薪资比无认证的高20%-30%(来自深圳某跨境公司HR的统计);
美妆行业:有认证的采购主管,晋升概率比无认证的高40%(来自杭州某美妆公司的内部数据);
服装行业:有认证的选品助理,爆品率比无认证的高25%(来自广州某服装公司的销售数据)。
价值升华:数字经济时代,选品采购不再是“凭感觉”,而是“凭数据+方法论”。认证是将“经验”转化为“系统能力”的关键,也是企业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。就像老张说的:“现在不是‘要不要认证’的问题,而是‘晚认证不如早认证’的问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