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做政府小额零星采购,都像在碰运气——
为社区老人买的健身器材,因为没考虑到老人“行动迟缓”的习惯,刚安装就被投诉“太复杂”,只能重新采购,多花1.5万;
为学校买的课外书,因为没对照新课标要求,被老师拒收,堆在仓库里落灰;
为卫生服务中心买的医疗耗材,要么质量差导致投诉,要么价格高被审计约谈……
某街道办采购专员小李的经历,几乎是政府小额零星采购的“典型翻车现场”:“我以为只要按照预算选便宜的就行,没想到‘便宜’反而成了‘浪费’。”
二、破局者的秘密:用「选品采购师认证」的工具,把“买东西”变成“解决问题”
困境:采购的学生课外书不符合新课标要求,被8所学校拒收,积压成本3万。
转折点:采购专员小张参加选品采购师认证培训,学到“场景-痛点-内容”三角模型。
执行细节:
场景锚定:锁定“学生课后托管”“家庭阅读”两个核心场景;
痛点挖掘:用问卷问了100个学生和老师——“你最讨厌的课外书是什么样的?”答案集中在“内容枯燥”“没有互动”;
选品适配:对照新课标推荐目录,选择带插画、有互动问答的书籍(如《给孩子的中国通史》《神奇的科学实验》)。
成果:采购的书籍被8所学校评为“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外书”,成本降低10%,还收到了家长的感谢信:“孩子终于主动看书了!”
困境:采购的体温计、消毒棉等医疗耗材,每月有10+起质量投诉,被上级部门通报。
转折点:采购主管小王用认证培训里的“供应商评估矩阵”。
执行细节:
指标设计:列出“质量(40%)、价格(30%)、交货期(20%)、服务(10%)”四大核心指标;
评分筛选:对15家供应商进行打分,淘汰综合得分低于70分的,保留3家优质供应商;
长期合作:与选中的供应商签订“质量保证协议”,要求每批货提供检测报告。
成果:医疗耗材投诉率下降40%,成本降低15%,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“年度采购规范单位”。
困境:采购的办公文具(打印机、纸张)经常延迟供货,影响工作效率,被领导批评。
转折点:采购经理小赵用认证培训里的“供应链可视化工具”。
执行细节:
实时追踪:要求供应商通过系统上传供货进度(如“已备货”“已发货”“已送达”);
预警机制:设置“延迟2天”的红线,触发后自动联系备选供应商;
定期沟通:每月召开供应商会议,明确下月需求,避免信息差。
成果:供货延迟率从30%降到0,办公室同事调侃:“现在再也不用因为没纸而跑遍整个楼了。”
选品采购师认证里的3个核心工具,直接解决政府小额零星采购的“选品难”:
执行步骤:
列出政府小额零星采购的核心场景(如社区服务、教育、医疗、办公);
对应场景写出目标用户(如社区老人、学生、医生、公务员);
提炼用户核心需求(如“老人需要‘易操作’的健身器材”“学生需要‘符合新课标’的课外书”)。
避坑提示:不要“想当然”,一定要去现场调研(比如到社区问老人,到学校问老师)。
执行步骤:
设计封闭式问题(如“你对当前采购的物品满意吗?[非常满意/满意/不满意/非常不满意]”);
设计开放式问题(如“你希望采购的物品增加什么功能?”“你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?”);
收集至少50份问卷,统计高频痛点(如“健身器材太复杂”“课外书不符合新课标”)。
避坑提示:不要只问“领导”,一定要问“最终使用者”(比如老人、学生、医生)。
执行步骤:
设定评估指标(如质量、价格、交货期、服务);
给每个指标分配权重(如质量40%、价格30%、交货期20%、服务10%);
对每个候选产品打分,计算综合得分,选最高分的。
避坑提示:不要只看“价格”,要考虑“长期成本”(比如便宜的器材容易坏,反而更费钱)。
某区财政局采购科科长说:“以前我们认为‘小额零星采购’就是‘小单子’,不用太重视。但通过选品采购师认证的培训,我们意识到:哪怕是买一支笔,也要考虑‘用户是不是真的需要’。”
政府小额零星采购的本质,不是“花掉预算”,而是“用预算解决问题”。选品采购师认证教给我们的,是一种“以用户为中心”的思维——你买的不是“东西”,而是“用户的满意度”。
评论区留下你的经历,点赞前5名送《政府小额零星采购选品指南》(选品采购师认证培训内部资料,包含场景锚定表、痛点挖掘问卷、选品评估矩阵模板)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