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3点,电商运营小张盯着后台的“未售罄预警”发愁——上周刚花5万推广的“夏季清凉神器”(一款带USB风扇的冰丝席),连100单都没卖出去。而隔壁店铺同款产品,却在3天内爆了10万+。
“我选的品明明是抖音爆款,为什么没人买?”小张的困惑,戳中了90%零售人的痛点:你以为选品是“抄爆款”,其实是“猜用户”。
直到我认识了选品采购师林姐,才明白其中的差距:“小张的问题,在于把‘产品功能’当‘用户需求’。带风扇的冰丝席,看似‘清凉’,但用户真正需要的是‘晚上睡觉不闷汗,还能给手机充电’——而他没在详情页里强调‘USB接口能给手机充电’这个场景。”
选品采购师不是“买货的人”,而是“用户需求的翻译官”。他们的核心能力,是把用户没说出口的“隐性需求”,变成可销售的“产品解决方案”。以下3个案例,藏着他们的“流量密码”:
困境:某母婴店铺的“夏季家居服”销量停滞,转化率只有0.5%(行业平均1.2%)。老板以为是“价格太高”,直到林姐来了才发现——用户不是嫌贵,是嫌“不够大”。
转折点:林姐没看数据,反而去蹲了3天快递点。她发现:很多妈妈的快递备注里写着“要大码,我165斤,怕穿不下”“送妈妈的,她肚子大”。
执行细节:
改尺寸:把“均码”换成“XXL-XXXXL”,标注“妈妈款,遮肚子”;
加场景:详情页放“妈妈抱着孩子做饭”的图片,配文“穿得下肚子,才抱得动孩子”;
测反馈:先上架100件“妈妈款”,用“限时尝鲜价”测试,结果2小时卖光。
成果:这款“妈妈款”家居服上线1周,转化率提升到3.2%,成为店铺TOP1,月销量突破10万+。
困境:某社区超市的生鲜区损耗率高达20%,尤其是番茄——每次进的“大番茄”,卖3天就会烂掉一半。
转折点:选品采购师阿强每天早上去菜市场蹲点,看老人怎么挑番茄。他发现:老人选番茄不是看“大”,而是看“小”——“小个番茄孙子爱吃,一次能吃完,不会浪费”。
执行细节:
换品类:把“大番茄”换成“小圣女果”,标注“孙子款,一次10个”;
改包装:用“10个装小盒”代替“散装”,老人拿起来方便;
做互动:在生鲜区贴“孙子爱吃的番茄”海报,让店员跟老人聊“你家孙子爱吃什么”。
成果:生鲜区损耗率降到8%,客流量提升15%,老人成了“固定回头客”。
困境:某亚马逊卖家做“儿童玩具”,选了抖音爆款“解压捏捏乐”,结果在欧美卖不动——用户不是嫌“不好玩”,是嫌“没教育意义”。
转折点:选品采购师Lisa去逛了当地的母婴店,看家长怎么选玩具。她发现:家长愿意为“学习型玩具”付高价——“我买玩具不是让孩子玩,是让他学东西”。
执行细节:
换标签:把“解压捏捏乐”改成“STEM拼装玩具”,标注“锻炼动手能力”;
加场景:包装上放“爸爸和孩子一起拼玩具”的图片,配文“亲子互动,更有意义”;
测评论:在亚马逊上找“未被满足的评论”(比如“希望玩具能教孩子点什么”),把这些需求放进详情页。
成果:这款“STEM拼装玩具”在亚马逊上排名飙升到品类前10,月销量5000+,客单价比“解压捏捏乐”高3倍。
选品不是“靠运气”,而是“靠方法”。林姐总结了一套“选品三感法”,帮你从“猜需求”变成“懂需求”:
工具:“蹲点笔记”——每天花1小时,去用户高频场景(快递点、菜市场、母婴店)观察,记录3个“用户行为细节”(比如“老人挑番茄时会捏一捏”“妈妈买家居服时会翻标签看材质”)。
避坑:不要问“你想要什么”,要观察“你在做什么”——用户不会说“我想要大码家居服”,但会在备注里写“要大码”。
工具:“评论挖掘表”——从电商平台(淘宝、亚马逊)下载100条用户评论,筛选出“负面但有需求”的评论(比如“要是能给手机充电就好了”“番茄太大,一次吃不完”)。
避坑:不要只看“爆款数据”,要找“爆款没满足的需求”——爆款已经占了“显性需求”,你要抢的是“隐性需求”。
工具:“场景剧本”——给产品写一个“用户使用场景”(比如“妈妈晚上抱着孩子做饭,穿‘妈妈款’家居服,既能遮肚子,又能给手机充电”)。
避坑:不要只讲“产品功能”,要讲“用户故事”——用户买的不是“带USB风扇的冰丝席”,而是“晚上睡觉不闷汗,还能给手机充电的安心”。
选品采购师的崛起,本质是零售行业从“产品导向”转向“用户导向”的必然结果。
就像林姐说的:“以前选品是‘我有什么,就卖什么’;现在选品是‘用户需要什么,我就卖什么’。”
未来的零售,拼的不是“谁能抄爆款”,而是“谁能懂用户”。而选品采购师,就是这场“用户革命”的“先遣队”。
如果你是社区便利店的选品采购师,会选什么产品满足老人的需求?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路,点赞前3名送《选品采购师工具包》(含“蹲点笔记模板”“评论挖掘表”“场景剧本示例”)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