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和某电商企业CEO吃饭,他拍着桌子叹气:“去年花100万投流卖网红水杯,结果退货率40%,仓库堆了5万件库存,营销团队哭着说‘不是我们不行,是产品根本没人要’。”
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企业的痛点——流量越来越贵,转化越来越低,问题往往不在营销,而在选品。
我见过更夸张的案例:某服装品牌老板凭“直觉”选了一款“荧光绿运动裤”,说“年轻人就喜欢潮”,结果卖了3个月只出了200件,最后只能打3折清仓。财务算过账:这款裤子的库存成本+清仓损失,够养3个营销人员一年。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传统选品逻辑早过时了——以前是“老板拍脑袋、采购找货源、营销卖货”,现在是“用户要什么,企业才能卖什么”。而连接“用户需求”和“供应链”的关键角色,就是选品采购师。
某线下服装品牌做了10年,去年库存周转率跌到3次/年(行业平均5次)。老板急得不行,招了个选品采购师小夏。
困境:库存积压1200万,其中“大码女装”占了40%,但卖得最慢。
转折点:小夏爬取了1000条大码女装用户评论,发现高频抱怨是“显瘦但不透气”“领口太低容易走光”。
执行细节:
找工厂定制“棉麻材质+高领设计”的大码T恤,重点标注“透气显瘦”;
先在社群做小批量测试(100件),结果3天卖完,复购率28%;
上线天猫店后,用“大码女生的夏天:终于能穿得舒服又好看”做标题,配合用户试穿视频,1个月卖了10万件。
成果:库存周转率提高到6次/年,大码女装成为店铺利润支柱,占总营收的35%。
某母婴初创品牌一开始卖“婴儿玩具”,月销只有5万。选品采购师琳琳决定“换个思路”。
困境:玩具竞争太大,用户对“功能”不买单,比如“智能早教机”卖了100件,评论里全是“孩子玩两天就腻了”。
转折点:琳琳加入了5个妈妈群,连续1周蹲点,发现大家每天讨论的是“婴儿湿巾太硬,擦得孩子屁股红”“冬天用湿巾太凉,不敢给孩子用”。
执行细节:
找工厂定制“棉柔材质+带盖保湿”的婴儿湿巾,添加“洋甘菊提取物”(舒缓红屁股);
拍了一条“妈妈用湿巾擦孩子屁股,孩子没哭反而笑了”的视频,发在抖音和妈妈群;
上线后,用“给孩子最软的温柔”做slogan,配合“买2送1”的活动,1个月卖了20万件,复购率35%。
成果:品牌从“玩具店”转型为“母婴刚需店”,月销突破50万,湿巾成为店铺“流量款”。
某跨境家居品牌做亚马逊,卖“书架”月销1000件,评分4.2。选品采购师阿杰决定“优化选品”。
困境:竞品的书架卖得比他们好,评分4.8,但不知道为什么。
转折点:阿杰用工具爬取了竞品的1000条评论,发现高频好评是“易安装,不用工具”“稳定性好,放满书也不晃”。
执行细节:
找工厂修改设计,把“需要螺丝刀安装”改成“免工具组装”,增加“加固横杆”;
把“免工具安装”作为主图卖点,配合“10分钟安装完成”的视频;
上线后,价格比竞品高10美元,但销量翻了3倍,评分升到4.8。
成果:书架成为店铺“爆款”,月销3000件,占总营收的40%。
选品不是“碰运气”,而是“用数据和用户说话”。我总结了选品采购师的3个核心工具,普通人也能学:
第一步:爬取“高频抱怨”:用工具(如生意参谋、灰豚数据)爬取1000条用户评论,找出“最常被吐槽的点”(比如“硬”“漏”“难安装”);
第二步:验证“真实需求”:做10个深度访谈(比如找目标用户聊天),确认“这个抱怨是不是真的影响购买”(比如“你愿意为‘棉柔湿巾’多付2块钱吗?”);
第三步:小批量测试:用100件样品做“最小可行性测试”(比如在社群、朋友圈卖),看转化率和复购率(如果转化率超过10%,说明可以大规模推)。
第一步:找“TOP3竞品”:选行业里卖得最好的3个竞品,看他们的“主图卖点”“评论高频词”;
第二步:分析“差异化机会”:比如竞品的“书架”好评是“易安装”,你可以做“易安装+更稳定”;竞品的“湿巾”好评是“棉柔”,你可以做“棉柔+带盖保湿”;
第三步:优化“产品细节”:把竞品的“优点”变成自己的“卖点”,比如竞品的“免工具安装”是“卡扣设计”,你可以做“更牢固的卡扣+说明书图文并茂”。
第一步:列“需求清单”:明确产品的“核心参数”(比如湿巾的“棉柔度”“保湿时间”“添加剂”);
第二步:找“合适工厂”:通过1688、阿里国际站找工厂,看他们的“资质”(比如ISO认证)、“产能”(比如月产10万件)、“定制能力”(比如能不能改设计);
第三步:做“样品检测”:拿到样品后,自己用、让用户试,确认“符合需求”(比如湿巾的“棉柔度”是不是比竞品好,“保湿时间”是不是够长)。
某零售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:选品采购师的薪资在过去3年涨了50%,超过了营销、运营等岗位。为什么?因为选对一款产品,能顶10个营销团队。
就像某企业CEO说的:“以前选品是‘成本中心’,现在选品是‘利润中心’。选对了,产品自己会卖;选错了,再怎么投流都是浪费钱。”
未来,选品采购师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——他们不是“买货的”,而是“用户需求的翻译官”“供应链的协调者”“利润的创造者”。
是“用户洞察”?还是“数据分析”?或者“供应链资源”?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,点赞前5名送《选品工具包》(包含用户评论爬取工具、竞品分析模板、供应链对接清单)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