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 首页> 新闻中心

从“砍价员”到“利润设计师”:选品采购师凭什么逆袭?

今年618,杭州某家居店老板林先生的朋友圈火了——他晒出两张对比图:左边是花50万投流的“网红款北欧沙发”,月销量30套;右边是采购员小王随便选的“宠物友好型茶几”(边缘做了圆弧处理,自带猫抓板),没做任何推广,月销量200套。配文里他骂自己“以前是猪脑子”:“我以为选品就是砍价、找爆款,结果小王说,‘好的选品不是选卖得好的,而是选用户需要但没被满足的’。”

这句话戳中了无数商家的痛点:流量越来越贵(某电商平台CPC已涨到2元/次)、库存积压越来越严重(全国零售行业库存周转天数从2019年的45天涨到2023年的58天)、用户越来越挑剔(95后消费者中,63%表示“不会买同质化产品”)。而选品采购师的崛起,恰恰是商家应对这些痛点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
二、3个真实案例:选品采购师如何用“需求洞察”赚翻?

案例1:社区便利店的“深夜零食革命”

困境:杭州某社区便利店老板张姐最近愁得睡不着——货架上的“经典款薯片”“可乐”卖得越来越慢,库存积压了3万多块。

转折点:她请了个刚毕业的选品采购师小李,小李没去批发市场砍价,反而蹲了1周小区群,统计了1000条聊天记录。

执行细节

  1. 需求挖掘:群里每天21点后,总有宝妈说“孩子突然想吃卤味”,加班族说“饿了但不想吃泡面”;

  2. 选品测试:小李选了3款“小包装卤味”(鸭脖子、鸡爪,每包150g)、2款“速食粥”(海鲜粥、皮蛋瘦肉粥,加热即食),放在收银台旁边的“深夜补给区”;

  3. 数据优化:每周统计销量,把卖得好的“鸭脖子”从150g加到200g,把卖得慢的“海鲜粥”换成“香菇鸡粥”。

成果:1个月后,“深夜补给区”的月销售额达到8万,占总销售额的30%;库存周转率从45天降到25天,张姐笑着说:“小李比我更懂小区里的人。”

案例2:美妆店的“早八人救星”

困境:上海某美妆店运营经理陈哥最近很头疼——店里的“贵妇级面霜”卖得不错,但流量成本太高(每单获客成本要50元),复购率只有15%。

转折点:采购师小周说:“我们应该做‘早八人’的生意,她们没时间画全妆,但需要‘快速出门’的产品。”

执行细节

  1. 场景模拟:小周每天早上7点去地铁口观察,发现很多女生拿着化妆包,在地铁上涂遮瑕、定妆;

  2. 选品设计:找供应商定制了“便携装遮瑕膏”(像口红一样,旋转就能用)、“喷雾型定妆粉”(一喷就定妆,不用粉扑),包装上印着“1分钟搞定底妆”;

  3. 渠道测试:把这些产品放在小红书做“素人测评”,用“早八人必看”“通勤神器”做关键词,没花一分钱广告费,就有100多个博主主动推荐。

成果:新品上线3天,卖了10万件;复购率达到35%,很多女生说“每天早上都靠它救急”。

案例3:连锁超市的“生鲜损耗魔法”

困境:南京某连锁超市生鲜部门经理王姐最近哭了——夏天到了,蔬菜损耗率达到15%,每天要扔200斤青菜。

转折点:采购师老陈说:“我们应该用数据选品,而不是凭经验进货。”

执行细节

  1. 数据采集:在货架上装了传感器,统计每天10点-12点(家庭主妇买菜时间)、18点-20点(下班族买菜时间)的销量;

  2. 按需供货:早上进小份蔬菜(每把200g),卖给家庭主妇;晚上进打折水果(比如苹果,每斤比早上便宜1块),卖给下班族;

  3. 农户合作:和附近的农户签了“按需供货”协议,每天下午3点告诉农户第二天要进多少菜,农户凌晨4点送过来,保证新鲜。

成果:1个月后,生鲜损耗率从15%降到5%,生鲜部门利润提升了20%;顾客都说“这里的菜比菜市场还新鲜”。

三、选品采购师的“三大核心工具”:普通人也能复制

工具1:「用户需求听诊器」——从聊天记录里找商机

操作步骤

  1. 爬取数据:用微信社群助手、小红书爬虫工具,收集用户的聊天记录、评论(比如“我家猫总抓沙发”“早八人没时间化妆”);

  2. 关键词统计:把这些内容导入Excel,统计高频关键词(比如“宠物友好”“快速”“便携”);

  3. 场景验证:找10个用户做访谈,问“如果有这样的产品,你愿意买吗?”,验证需求的真实性。

避坑提示:不要选“伪需求”(比如“能飞的汽车”),要选“高频、刚需、未被满足”的需求(比如“宠物友好型家具”)。

工具2:「库存效率计算器」——把库存变成现金流

操作步骤

  1. 数据整理:导出近3个月的销售数据,计算每个品类的“周转率”(销售额/库存)、“毛利率”((售价-成本)/售价);

  2. 品类分级:把品类分成4类:①高毛利+高周转(比如宠物茶几)、②高毛利+低周转(比如贵妇面霜)、③低毛利+高周转(比如矿泉水)、④低毛利+低周转(比如传统沙发);

  3. 优化策略:增加①类品类的占比(比如从10%提到20%),减少④类品类的占比(比如从30%降到10%)。

避坑提示:不要为了“高毛利”而选卖得慢的产品,否则会占用大量现金流。

工具3:「小批量测试法」——用最小成本试错

操作步骤

  1. 选品范围:从“用户需求听诊器”里选出3-5个潜在爆款;

  2. 小批量进货:每个品类进100-200件,放在店里的“测试区”;

  3. 数据反馈:每周统计销量、用户反馈(比如“这个茶几的猫抓板太浅了”),把卖得好的品类加大进货量,卖得慢的品类清库存。

避坑提示:不要一开始就进大量货,否则会变成“库存积压”的噩梦。

四、选品采购师的崛起,本质是零售行业的“需求革命”

某零售行业专家说:“以前的零售是‘我有什么,就卖什么’;现在的零售是‘用户需要什么,我就卖什么’。选品采购师的作用,就是把用户的‘隐性需求’变成‘可销售的产品’。”

比如,以前的沙发是“好看、舒服”,现在的沙发是“宠物友好、能当床用”;以前的遮瑕膏是“大管、贵”,现在的遮瑕膏是“便携、快速”。这些变化的背后,是选品采购师从“砍价员”到“利润设计师”的角色转变——他们不再是“买货的人”,而是“懂用户的人”。

互动话题:你身边有哪些“未被满足的需求”?

如果你是小商家,你会用什么方法挖掘用户的隐性需求?比如“小区里的老人需要什么?”“办公室里的打工人需要什么?”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路,点赞前5名送《选品采购师常用工具包》(包含数据爬取模板、库存计算表、用户访谈提纲)~


logo
©2024 香港供应链管理协会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