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双11,某家居品牌的“网红北欧风台灯”成了“库存灾难”——老板拍着胸脯说“年轻人就爱极简”,结果3万件货堆在仓库里,直到今年618还没清完。而隔壁竞争对手的“多功能台灯”却卖爆了:能无线充电、能调色温,甚至能当手机支架,上线1个月就卖了5000件,成为店铺TOP1。
更扎心的是,这款爆品的“幕后功臣”不是深耕供应链10年的老炮,而是一个刚毕业3年的选品采购师。他说:“我没学过产品设计,但我知道年轻人租房时,最愁的是‘家具太大搬不动’‘插座不够用’——这款台灯解决的不是‘好看’,是‘生活里的麻烦’。”
这不是个例。从美妆到食品,从线上到线下,越来越多品牌发现:选对产品比砸钱营销更重要,而选对产品的人,不是产品经理,是选品采购师。
选品采购师到底凭什么?我们拆解了3个行业的爆品案例,发现他们的核心逻辑就一个:把“用户的隐性需求”翻译成“可落地的产品”。
困境:某家居品牌主打“年轻人租房家具”,但选品全靠“老板喜好”,导致“北欧风衣柜”“极简书桌”库存积压,月销量不足100件。
转折点:选品师小李蹲了3个城市的租房小区,发现租客的“搬家痛点”:“大件家具不好带,扔了可惜,搬又麻烦”“出租屋空间小,想放沙发又想放床”。
执行细节:
场景蹲点:连续1周早8点晚10点守在租房小区门口,记录100个租客的“搬家吐槽”(比如“这个沙发太占地方,下次租房肯定不买”);
需求翻译:把“想省空间”“想方便搬家”翻译成产品需求——“折叠式、带储物、重量轻”;
小批量测试:找工厂定制100个“折叠沙发床”(展开是床,折叠是沙发,带储物空间,重量18kg),放在小红书做“试销”,收集用户反馈(比如“能不能加个USB接口?”“颜色能不能选莫兰迪?”)。
成果:这款沙发床上线1个月卖了5000件,成为店铺TOP1,库存周转天数从60天降到25天。用户留言:“终于有适合租房的沙发了,搬家时一个人就能扛走!”
困境:某美妆品牌的“成分党隔离霜”卖不动,原因是“年轻人觉得步骤太麻烦”——涂完隔离要涂防晒,再涂粉底,早上赶时间根本不想用。
转折点:选品师小张跟踪了10个女生的日常化妆流程,发现“最耗时的步骤”是“隔离+防晒+粉底”,平均需要6分钟。
执行细节:
流程跟踪:用视频记录女生的化妆过程,统计“每一步的时间和动作”(比如“涂隔离用了2分钟,涂防晒用了1分钟,涂粉底用了3分钟”);
需求合并:把“省时间”翻译成产品需求——“隔离+防晒+粉底”三合一;
用户验证:找研发团队做了一款“轻薄三合一粉底乳”(SPF50+,带遮瑕,质地像乳液),找10个女生试用来,问“用这个产品节省了多少时间?”“有没有觉得闷痘?”。
成果:这款产品上线3个月卖了20万支,成为美妆类目的TOP5,复购率达35%。女生们说:“早上赶地铁,涂这个就够了,省了好多时间!”
困境:某食品品牌的“传统月饼”(莲蓉、五仁)卖不动,年轻人说“太甜、太腻,没新意”。
转折点:选品师小王去高校食堂蹲点,发现“爆款小吃”都是“新奇但不踩雷”的口味——比如奶茶店的“芋泥啵啵”、火锅店的“番茄锅底”。
执行细节:
口味收集:记录高校食堂的“爆款口味”(比如“奶茶味”“火锅味”“芋泥味”),统计“年轻人最常点的3个口味”;
口味融合:把“奶茶味”融入传统月饼,做了“芋泥啵啵奶茶月饼”(内馅是芋泥+啵啵,外皮是奶茶味);
试吃投票:在高校食堂做“试吃活动”,让年轻人投票选“最喜欢的口味”,根据投票结果调整生产计划(比如“芋泥啵啵味”得票最高,就加大生产)。
成果:这款月饼上线1个月卖了10万份,成为中秋类目的爆款,年轻人主动发朋友圈打卡:“这个月饼比奶茶还好喝!”
选品采购师的能力不是天生的,而是掌握了“用户需求翻译术”。我们总结了3个可复用的工具,帮你从“猜需求”变成“懂需求”:
适用场景:家居、日用品、服饰等“场景强关联”产品
执行步骤:
选对场景:列出目标用户的3个高频场景(比如租房小区、毕业生招聘会、搬家公司);
记录痛点:连续观察3天,用手机拍视频或写笔记,记录“用户最头疼的10个问题”(比如“家具太大搬不动”“没地方放衣服”);
深度聊天:跟10个用户聊“如果有一款产品能解决这个问题,你希望它是什么样的?”(比如“希望沙发能折叠,带储物空间”)。
适用场景:美妆、个人护理、数码等“流程化使用”产品
执行步骤:
跟踪流程:用视频记录5-10个用户的使用过程(比如化妆、用手机、吃零食);
统计耗时:找出“最耗时/最麻烦的步骤”(比如“隔离+防晒+粉底”需要6分钟);
合并需求:思考“能不能把这几步合并?”(比如“三合一粉底乳”)。
适用场景:食品、饮料、零食等“口味驱动”产品
执行步骤:
收集爆款:去目标用户聚集的地方(比如高校食堂、年轻人商圈),收集“爆款小吃”的口味(比如“奶茶味”“火锅味”);
融合创新:把这些口味融入传统产品(比如“奶茶味月饼”“火锅味薯片”);
试吃投票:做小批量试吃,让用户投票选“最喜欢的口味”,根据结果调整生产。
选品采购师的走红,本质上是零售行业从“产品导向”转向“用户导向”的必然结果。过去,品牌选品靠“老板拍脑袋”“供应链推产品”;现在,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,他们需要的不是“最好的产品”,而是“最懂我的产品”。
就像那位选品师说的:“我不是产品专家,我是‘用户的翻译官’——把用户没说出来的需求(比如‘租房想省空间’‘化妆想省时间’‘吃月饼想尝新’)翻译成具体的产品,让产品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。”
未来,能抓住“用户需求”的选品采购师,会成为品牌的“隐形增长引擎”。而你,要不要成为这样的人?
如果你是选品采购师,会选择哪个场景做选品突破?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路,点赞前5名送《选品采购师工具包》(包含场景蹲点模板、需求翻译清单、试吃验证表格)~